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理想启蒙教育心得体会

2019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通过对小学教育实践的反思,我们体会到,对小学生进行理想启蒙教育,既是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职责,又是小学语文课特有的育人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低年段进行认识、评价职业启蒙教育

低年段是指小学的一、二年级。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往往都是通过对职业的认识来获得的,比如父母是做什么的,爷爷奶奶是做什么的,亲戚朋友是做什么的;再比如,学习中接触到的老师,生活中认识的警察,甚至生病时熟悉的医生,等等,学生往往通过不同的职业从业人员来认识社会,由不同的职业构成朦胧的社会图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低年段第一个层次的理想启蒙教育是让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现实生活中的职业。由于每个学生认知范围不同,全班学生将自己对职业的认识都讲出来,集合起来就扩大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视野,初步形成对社会职业的感性认识。

小学语文课低年段第二个层次的理想启蒙,是让学生列举不同职业的特点。尽管学生在列举中可能有好与不好的判断,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哪个职业好或者哪个职业不好。这个学段的学生,由于处于心智发展的较低阶段,还不能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内容,所以仅让他们初步认识各种职业及其特点即可。

中年段进行“喜爱的职业和理由”启蒙教育

小学的中年段对应于小学三、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和社会认知水平已经可以进行一些问题的初步思考和判断。林崇德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分化的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他们对事物开始具有了选择性。这些九至十岁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和爱好是理想启蒙的重要内容,而理想启蒙必须在兴趣爱好之上方能起步。

中年段的理想启蒙是在低年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职业。社会中有众多的职业,比如教书育人的教师、治病救人的医生、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保家卫国的军人、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公务员,等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说出自己喜欢某个职业的理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职业及其理由,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完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而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思考,初步明白社会职业是可以选择的,而不同的职业选择要以个人素质与爱好作为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我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

高年段促进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职业目标

小学高年段对应的是五、六年级,这个学段的理想启蒙教育应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第一层次的理想启蒙教育是促进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学生先要思考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预期的结论是无论做什么或者从事哪种职业之前,都要努力奋斗,都要努力学习,才有可能谋得心仪的职业。第二个层次的理想启蒙教育是让学生思考,要获得自己的理想职业,在当下应该怎么办。预期的结论是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

这样两个层次的启蒙源于这样的思考:首先,小学的理想启蒙教育,应当是一个小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的逻辑推演,应该回应怎么办的问题。在学生低年段对各类职业的认识以及中年段对职业选择教育的基础上,高年段就要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即将结束小学学业,要做好升学的准备。小学的理想启蒙就是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全方位发展自己。再其次,从立德树人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看,它下承低中学段的启蒙,又要考虑到与中学知识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既需要对当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个义不容辞的任务有明确认识,又要对个人与社会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

小学的理想启蒙教育,应尽量避免说教,多一些就相关职业和爱好问题的讨论。在小学开展理想启蒙教育,目的是使大部分学生开始思考职业梦想问题,让所有学生由思考职业梦想进而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争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而不是期望小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

语文课堂上进行理想启蒙也是应对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理想和梦想”相关内容偏少的现实举措。

在语文课中进行理想启蒙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