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职业启蒙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社会职业形成初步了解和认识,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认知以及自身兴趣、条件等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思考。
近年来,职业启蒙教育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概括地讲,国内研究者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涉及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实施模式以及国外经验的分析讨论,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就实践经验的分享。但是,有关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适应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研究就更显不足。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启蒙教育之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成为职业启蒙教育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对职业启蒙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将职业体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职业启蒙教育活动越来越丰富。这些教育活动是否有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目前开发使用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使用效果如何?本文根据一项有关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调查
1.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为了解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情况,2019年10月,笔者对北京市16个区中职学校职业启蒙教育项目负责人与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项目负责人与教师共68人。其中,项目负责人16位,教师52位。接受调查的项目负责人与教师均参与了本校面向中小学开设的职业启蒙教育工作。
2.调查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设计。研究工具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调查问卷》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访谈提纲》。
调查问卷为在线答题形式,主要内容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效果;问卷编制完成后,先请2位专家和4位教师进行了测试,并结合测试结果对题目中容易产生歧义或表述不准确的题目进行了修订。
访谈提纲包含10个问题,主要是关于教师在参与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及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等。
3.数据收集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8份,实际收回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为100%。问卷收集后,将调查问卷的数据输入spss21.0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研究需要,按照受访对象学校所在区域、学校类型以及受访对象身份三个因素,选取了8名对象进行访谈。每名对象访谈时间约45~60分钟,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录音,并进行文字转写与编码分析。
(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问卷调查结束后,首先对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信度系数较高(0.913),问卷内在一致性较好,可以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
1.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首先,对问卷中以“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为主题的5个题目进行频数统计。
由表1可知,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开发建设了面向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课程(91.17%),体现了中职学校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发挥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显示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其次,已建设的职业启蒙课程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职业体验类课程(91.17%),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类课程相对较少。
根据访谈发现,中职学校均依托自身现有专业教学资源,如专业设置、师资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建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在课程建设时大多选择了与学校专业资源对接紧密的职业体验课程。此外,根据表1还可以看出,学校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并不充分。一半以上(52.94%)的学校没有在课程建设前制定详细的规划,仅有47.06%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对职业启蒙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并掌握相应的课程开发技术。
总结而言,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理论支撑与整体规划。已建设的课程内容单一不能有效支撑职业启蒙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团队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知还不充分,需要进一步培训。
2.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寻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对问卷第三部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10道5级量表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共提取到3个因子,方差总解释率为86.415%。其中,因子1包含4个题项,涉及与区域内课程建设规划、供给及共享情况等相关的内容,因此,该因子命名为“课程管理及应用”。因子2包含3个题项,涉及与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及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开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内容,因此,因子2命名为“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因子3包括3个题项,涉及与课程质量监控、用户反馈信息收集及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完善等相关内容,因此,因子3命名为“课程质量监控”。通过对3个因子的对应题项进行分析,发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建设与管理缺乏区域统筹。通过对因子1“课程管理与应用”对应的4个题项的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得分最低的题项为“课程资源能够实现区域内共享”(M=2.257 SD=0.567)与“学校按照区域整体规划进行课程资源建设”(M=2.045 SD=0.583);得分最高的题项为“学校主动与中小学沟通建立课程供给关系”(M=4.218 SD=0.562),其次为题项“目前开发课程的使用效率”(M=4 SD=0.591)。这说明,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与应用都未实现区域统筹。首先,课程建设缺乏以市、区范围需求调研为基础的规划与设计。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主要以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资源为基础,对中小学的教育需求考虑不足,容易导致课程供给与需求失衡。
调查数据显示,73%的中职学校均开发了小小厨师、小小花艺师、小小烘焙师等职业体验课程。课程重复建设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了课程的开课率。同时,部分中小学生有需求的职业体验内容缺乏相应课程支撑,例如,插画师与配音演员等。其次,课程应用缺乏市、区范围的统一管理。从课程供给角度看,市、区范围内的课程供需信息共享平台还未建成,课程供给渠道不够畅通,中职学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寻找课程供给对象,建立课程供给关系,这也是课程使用效率还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课程内容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因子2“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的3个题项得分情况显示,中职学校建设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职业名称、专业知识、操作步骤等方面介绍清晰具体,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职业知识,但是,在课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体验兴趣方面还有不足(M=3.5 SD=0.584)。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得分最低的题项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与设计”(M=3 SD=0.563)。由此可见,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在内容选择与设计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学生学习愿望的契合度有待提高。根据访谈,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否与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匹配是中职学校开发课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学校原有教学资源为基础开发课程有利于提高课程开发效率,保障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部分中小学有需求,但中职学校却未开设相关专业,或者,虽开设了相关专业,但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体验需求契合度不高的职业领域还缺乏课程支撑,例如,航空航天、高铁、化学检验等。其次,课程内容缺乏职业情境设计降低了教学的体验性。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体验式教学要求学习者在“情境”中参与体验、解决问题,并将所学成果应用到“情境”中进行检验。职业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职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行动的融合,形成完整的职业认知。
访谈发现,职业启蒙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为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完成一项职业活动。虽然教学过程有具体的职业活动为载体,但是,职业情境的创设却并不充分,无法实现在情境中感知、体悟并形成职业认知的过程,影响了职业启蒙教育的效果。此外,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的应用不充分,符合时代特点的线上线下学习、大规模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还未实现。
(3)课程质量监控及动态完善不足。因子3“课程质量监控”的题项得分情况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质量监控不足。“采取有效措施监控课程质量”(M=3 SD=0.563)、“能够及时收集课程评价信息”(M=3.1 SD=0.574)以及“能根据教学对象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M=3 SD=0.586)3个题项的得分均比较低。这与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大部分中职学校在现阶段更关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课程质量监控关注度不高。此外,通过访谈发现,采用传统手段采集教学对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信息程序过于繁琐。数据与信息分析工作量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课程改进建议,也是导致课程质量缺乏监控,不能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及时调整的主要原因。
二
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及其对课程建设的启示
“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教与学的活动设计,通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互联网+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使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性,重视人的体验,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其次,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互联网的交互性有助于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放共享
开放与共享是“互联网+”教育的显著特征。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资源的汇集与分享提供了平台。开放与共享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便利地获取与使用教学资源,为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和教育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其次,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拓展了教学空间,让学习活动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丰富了教学形式。
(三)跨界融合
“互联网+”时代中的“+”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使得该领域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聚合效应。因此,互联网+本身就带有跨界、融合的意味。跨界指跨越某一领域,尝试进入另一领域运作。融合指不同属性的事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互联网+”教育也需要跨界融合,即不同行业以服务教育发展为核心,将互联网思维、技术应用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教育内容的创新,实现教育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课程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者应将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充分应用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突破传统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实现区域内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管理,提升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
三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路
针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应突破观念的阻隔、空间的局限和机制的障碍,在“主体协同” “内容创新” “共建共享”与“质量评估”上下功夫,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一)加强跨界融合,组建多主体协同的课程建设团队
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主体比较单一,主要由区域内的中等职业学校依托自身专业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建设。但是,职业启蒙教育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很难完成,需要集多方力量,根据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目标,发挥各自特长,交流融合,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总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既要准确反映职业特点,又要符合教育规律,还应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需求,就必须组建跨界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课程建设团队,例如,由职业启蒙教育研究人员、职业院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互联网技术人员、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在多渠道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形成适合互联网时代教与学需求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二)发挥技术优势,拓展与丰富课程内容
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互联网+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了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学习环境,为实施探究型、常态化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更愿意主动体验某一职业,发现其特点,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知。因此,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课程内容创新,使课程内容更适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特点,例如,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职业情境,运用图片、图形、动画、视频等元素表达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建设适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大规模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此外,结合职业启蒙教育的需要,开发虚拟体验内容,解决职业启蒙教育中部分职业不能现场参观体验的问题,增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体验性。
(三)建设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目前,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多由职业学校独立开发并面向中小学提供课程,因此,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质量方面,还是在课程供给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为实现区域内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统筹管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共享型教学平台,在区域内已有的课程之间建立沟通与联系,加快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利用大数据统计等“互联网”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合、管理,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与内容缺失现象,保障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此外,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面向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开放,方便学校与学生获取课程资源信息,合理安排和规划课程资源的应用,提高课程资源使用效率。
(四)实施课程质量评估,实现课程动态更新
实施课程质量评估对及时发现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建设者应根据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质量对课程进行不断完善。首先,应充分应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交换与处理技术及数据处理功能,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案、反思与学生的学习笔记、学习成果、活动记录等转化为教育大数据,通过资料分析形成对课程实施质量评估结果,准确发现课程的优势与不足,及时反馈课程建设人员,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改进。此外,结合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相关职业的发展变化进行数据与信息的跟踪采集,形成对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现状一致性的评估,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提出改进建议,保障课程的时效性与建设质量。
四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启示
本文基于对部分职业启蒙教育项目负责人与参与课程建设教师的调查,了解了他们对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现状的看法,分析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虽然课程的开发不能完全建立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但这些工作人员、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的意见值得参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人员认真思考。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调查对象群体相对集中,仅调查了与中职学校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项目负责人员与教师,未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中小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此外,本次研究采取的调查方式相对简单,未来还可以在职业相关研究中增加更加多样的研究方式。期望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提供参考。
免责申明
1、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会员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仅供会员交流学习,禁用商业用途或盈利,下载后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
2、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不参与录制/上传/存储,若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点击这里】告知本站及时删除、断开链接;
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展示信息,仅限用于试看学习和参考,不得将上述资源用于商业或其它非法用途;
注意:请勿相信视频资源中的任何广告链接、网址、公众号!否则一切后果自负!